如果公司經營良善,最後一定會反映在股價上。
知識就是力量,對於企業而言,所有的知識中又以顧客知識最為重要,然而大量未經整理的顧客原始資料,反而成為企業沉重的負擔,如何從龐雜的顧客資料萃取出有用的洞見,將有助我們快速因應市場的變遷。
誰是我們最有價值的顧客?不同的顧客族群,其行為偏好有何不同?如何善用顧客資料的收集,來提升紅利集點活動的效益?如何透過跨售與加售等方式增加銷售業績?此次的直效行銷活動是否能夠成功呢?
上述五個問題是行銷主管經常要面對的,而無論是靠經驗直覺,或是靠理性分析,誰的思考比較精準,答案比較正確,誰就有機會從市場競爭的舞台上脫穎而出,成為消費者心目中的最佳選擇。
傳統的作法是依靠直覺,就像王永慶早年經營米店的方式,由生意人親自打點所有的貨物進出,他們透過日常不斷的寒暄問候,與顧客建立起一對一的緊密關係,只
要是顧客提出內心的需求,老闆就赴湯蹈火、使命必達,這種經商方式雖然成效絕佳,可惜的是需要耗去較長的時間來累積經驗,而且通常必須仰仗具有經商天賦的
人材來實現,因此複製起來格外困難。
現在有許多企業的發展已經來到轉捩點,他們必須開始學習如何左右腦並用,讓理性與感性達到均衡的發展,理性的方式是盡可能運用手頭上的顧客資料,將這些資
料消化成有用的知識,藉以協助我們進行市場需求及顧客行為的分析,展望未來,只懂得直覺判斷,不懂得善用理性分析工具的生意人,其生存空間將面臨嚴重的壓
縮。
企業運用理性方析工具做生意真的有用嗎?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,不過隨著顧客需求的微區隔化,經營模式的複雜化,產品與服務的多元化,以及顧客資料量日益
暴增的情況下,使用顧客智慧(CI,Customer Intelligence)來進行360°的分析實在有其必要性,同時也能為企業帶來實質的效益。
行銷最佳化好處多
德國最大的百貨公司Karstadt Warenhaus
AG,就是善於運用顧客智慧的實質獲益者,他們所發行的快樂集點卡(HappyDigits)在德國擁有超過700萬個持卡人,而且每週就有將近500萬
筆交易透過這張紅利集點卡在進行,然而,要從這些交易資料中找出可用的資訊,來擬定有效的行銷活動相當不容易。
因此,Karstadt決定導入賽仕電腦(SAS)的行銷自動化解決方案,以分析該公司所有的顧客資料,並期望透過精準的分析和自動化的行銷流程,來提升
原本紅利集點系統的投資效益。根據該公司客戶關係管理暨直效行銷部門資深主管Thorsten
Franz指出:「和過去的行銷活動比起來,我們現在進行直效行銷活動後,顧客實際回店購物的比率較以前高出3至4倍。」
(請參考新局企管網EZ有聲課「資訊不對稱法則」
突破經營:先檢討自己哪裡不是
「吳顧問你幫我評評理,公司三年來都沒有給我調薪,我很不爽。」李課長好不容易單獨跟我一起,迫不及待先來一句抱怨;我反問他:「那你知道老闆對你爽不爽?」
【我不用否定你,只需要提醒你】
「你對公司有貢獻嗎?」我繼續問,他也回的很快:「當然有!我貢獻我的青春。」我又繼續問他:「說說看你除了青春之外,你對公司有何具體的幫助?」他摸摸頭想了又想,還是說不出來。
「你
有對公司建議過什麼嗎?」我看他想不出來,又換了一個問題,接著又來一個更犀利的問題-「你建議的有被公司接受而成為全公司眾所皆知的新政策嗎?」這樣說
好了,公司有因為你的提議而賺了很多錢嗎?這一問,他開始有了「心虛」的樣子,一點都沒有了剛剛「自以為是」的自信。
我對於人家的抱怨從來不會去否定,因為人家找你抱怨是想發洩不滿,如果我還去罵他不是,那他以後就不會找我了,可是我又不能去鄉愿他的錯誤,因此,我只能很有耐心的去「引導」他自覺自悟。
【別自以為是,也許錯的離譜】
站在老闆的心情,他幾乎常常在看員工的提案建議,大部分都是狗屁不通的意見,可是員工自己都不知道,我以前年輕就常幹這種事,也是最近幾年看到自己當年的提案,才真正領悟到老闆的無奈。
我現在會想「人家看到我的建議會感動?還是暗笑?」如果是前者,恭喜了,準備加薪了,反之若是後者,則還可能降薪。
自己的提案好不好?自己是不會知道的,真的,你會寫,一定是先自以為不錯,以為這就是「答案」,否則你根本不會寫完,也不會拿給人家看,可是人家也未必內行看得懂你的外行,除非你遇到高手「潑你冷水」把你叫醒「別作夢了」。
老實說,根據我的經驗,真正能讓我看得感動的提案「少之又少」,這樣說那就危險了,因為很多「沒先找我」的創業案都會失敗。
【你別被掌聲震昏了頭】
我們都只會怪人家,而沒想到人家也正在怪你,對嗎?除非你是一個自省力很強的人,像我這樣,老是都覺得自己有問題,因此我才可以壓得住自己的自大狂,才不會脫序成為一個令人討厭的老闆,反之,很多人的自大就是因為不會自省所致。
有一位年輕顧問越來越狂妄自大,很多人都離他越來越遠,可是他卻不自覺,為什麼?因為他的職務讓人家還是要跟他「勉強一起」,也因此造成他還沒發現自己的「口臭」。
他常常跟我臭屁說:「很多公司找我去當顧問或是總經理,我太多選擇了。」,我勸他:「那是你現在的位子才讓人家這樣巴著你說」,哈哈!當你離開這個位子的時候,你的行情就不是這樣了,你有沒有搞懂啊?
(請參考新局企管網EZ有聲課「80/20法則」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