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成功的秘訣,在於能將不起眼的東西加以組織運用。
一般人總以為管理要趕時髦,殊不知名稱再如何包裝,其骨架是相通的,就看如何運用,若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,任何管理皆能發揮效果。
雖然,目前專案管理當紅,大自國家建設、政府再造,中有企業擴張、海外投資,小至個人理財、生涯規劃,都美其名曰“××專案”。
也有很多人,明明是日常管理的工作,也列為專案管理,那麼平時在做什麼呢?或是專案結束後,又要做什麼呢?還是永遠專案管理下去呢?
因此,有必要對專案之定義與特性作一澄清,錯用、濫用事小,若因而失去方向與信心,難免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,豈可不慎哉!
一、目的、目標明確
為何要成立專案,乃是日常管理有所不足,無法解決某一問題,或難以達成某一目標,需另尋途徑,以求突破。
故專案重點不在治標,而在冶本,有明確的針對性及目標,而非草率成軍,停停走走,不知為何而戰。
若問一般人︰“做任何事都知道目的嗎?”絕大多數人會答︰“知道。”然而,事實卻不然。
不信請捫心自問︰“我工作的目的何在?”相信許多人會想出許多答案,自己也搞不清楚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麼。
無怪乎,許多為成立專案而設的專案,若非形同虛設,即是不了了之。
二、非重複性
專案重點既在治本,便須根本解決,而且會經驗傳承,防止再發,故不當也不必要為相同或類似狀況再成立專案。否則,即不符合專案成立的目的。
不過,防止再發並不容易,首先是否有效治本,須充分驗証;其次,留下的檔案資料是否確實能傳承經驗,避免他人重蹈覆轍;最後,有否標準化納入日常管理體系,避免人為疏失或遺忘。
由於許多專案往往是由上而下的高壓推展,故難有預期效果,或有卻不持久,亦常因人興廢,才發生再三上演,每隔幾年,類似專案又炒一次的事例,除了勞民傷財作秀之外,實在玷污了成立專案的神聖使命。
三、特殊專業或技術複雜性
原有組織功能當可應付一般技術層次的需求,但對於新的、不熟悉的專業技術,如新產品開發、ISO9000、海外投資、購並……則需集思廣益,甚至聘請外部專家共同參與,以彌補原有組織的不足。
不過,在科技及管理的日新月異變化下,加上資訊普及且同步,許多早期所謂的專業技術,如今已是一般人的常識,故大可不必再成立專案,讓現有組織增強這些功能即可。
此外,經由技術的標準化、模組化、易製化,可以大幅降低專業化水準及複雜性,再加上電腦輔助設計,大可於日常管理中執行,不必再倚賴專案。
四、不確定性
以前,天有不測風雲,人有旦夕禍福;今天,氣象預報的準確度已是八九不離十,人們若想掌握自己命運,也可十拿九穩。因為不確定,故成立專案,希望“三個臭
皮匠,湊成一個諸葛亮”,殊不知“三個諸葛亮,有時反不如一個臭皮匠”。其實,在吾等生命過程中,絕大多數事情是可確定的,實不必為了萬一,而否定了可確
定的事。
只要留下足夠的資料,就能根據以往走過的軌跡,找出未來發展的趨勢;即使有變化,亦可設定管製的範圍,不致意外,縱使萬一超出預期,就認命吧!畢竟經營企業本身須冒必要的風險。
五、品性、交期、成本的限制
一項專案在明確目標下,須達成哪些成果,哪些是主要的,不可或缺的,哪些是次要的,必要時可加以取舍的,事後據以衡量目標是否達成。
此外,專案有其時效性,不可能遙遙無期,故必須在規定時限內完成符合品性的目標。
當然,在有限資源下,專案不可能揮霍無度,而須控制預算,充分運用各項人力、物力、財力資源,一切為達成目標而全力以赴。
由以上說明,我們當可了解,雖然目前專案管理當紅,但並非任何事都需成立專案,現有組織的日常管理切勿輕易自廢。
(請參考新局網EZ有聲課「避開決策陷阱讓決策變合理)
母親:「孩子,這花瓶是你打破的嗎?」
兒子:「不是,是架子倒了,花瓶才摔破的。」
母親:「架子不會無緣無故倒下來的呀!」
兒子:「架子是因椅子的碰撞才倒的。」
母親:「那椅子是你撞倒的囉?」
兒子:「不是,是桌子撞倒的!」
母親:「桌子又怎麼會撞倒椅子?」
兒子:「因為沙發碰到桌子呀!」
母親:「你是不是碰了沙發?」
兒子:「是我的屁股不小心碰到了沙發。」
母親:「你還強辯不是你幹的事!」
兒子:「可是,客廳的空間太小了啊!」
故事啟示:
■ 知錯改過是成長的開始;爭功諉過成不了大氣候。
留言列表